English

科教兴国不可忽视“小科学”

1999-05-02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
沈致远

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规模越来越大:高能粒子加速器的直径可长达几十公里,射电望远镜的碟形天线竟占满整个山谷,一个大型研究项目的参加人员往往成千上万……这些“大科学”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,应该予以充分重视。

但重视大科学不等于可以忽视“小科学”——一位科学家带几个研究生,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进行的小规模科学研究。这种小科学与大科学相辅相成,是整个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小科学出大成果的事例屡见不鲜。高温超导体之发现就是小科学出了特大成果的极好例子;在全世界引起轰动的英国克隆羊“多利”,以及我国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主持的高产“杂交水稻”等研究项目也属于小科学,或者至少是从小科学开始的。

如何正确对待科学家?小科学与大科学也应有所不同。大科学项目具有工程性质,参加的人员众多,因而各个方面的协同配合很重要。由于大科学本身的集体性和社会化,科学家的个人作用是通过集体体现出来的。小科学则不同,往往是少数几位科学家自由的结合,有的甚至是单枪匹马。对于这种小科学,最好的管理方法是充分信任科学家,放手让他们去闯。

小科学中有一些是属于探索性的基础研究,其特点是不一定马上有直接的实际应用,而且难度很大,短时间内不易取得突破。往往十年二十年不出成果,但一旦突破则意义重大。中国是大国,决不能忽视这种长期探索性的基础研究,否则将会犯战略性错误。这类研究比较适合在大学中进行,有青年学生当助手,思想活跃;有许多不同的学科,便于交叉渗透;而且教学研究结合可以相得益彰,即使做不出成果,至少培养了学生。对这种位于科学最前沿的探索性研究很难进行具体规划,科学史上有不少“有意栽花花不发,无心插柳柳成荫”的先例,要鼓励科学家广插“柳枝”———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多方面的探索。领导要有耐心,不能急功近利,在这方面,无为而治可能是最好的领导方法。

(《文汇报》99.4.30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